18k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18k书包 > 大时代的梦 > 第九十五章 烙画(2)

第九十五章 烙画(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峰回忆起一幕一幕很是自豪:“大连是一座拥有3000多名烙画工作者的城市,当时,我的烙画是1号、2号展位,在展厅的入口位置,人一进来在我展位就不走了,广播里不时喊话,请大家进来;湖南省首届家具博览会,所有的领导都在我的展位;每次参展,当地媒体对我、对我的烙画作品均有报道。

2015年,原文化部、省文化厅组织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台湾台北市举行,我的烙画珍品亮相宝岛台湾,受到台湾同胞的追捧,台湾中国艺术协会原理事长、中华国际经贸文化协会理事长尚洁梅称,这些创意烙画情怀自然、奇妙大雅,让人亲近,是本届文博会的绝对亮点。会期5天他在烙画展位呆了3天。”

30多年来,李峰专注于对烙画艺术的传承、研究与发展,以致于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湖南常德烙画派系,其烙画艺术的表现力,在人物肖像和猫科动物方面的技法,实现了飞跃式突破,为烙画艺术发展奠定了核心技法基础,烙出的老虎等猫科动物毛发自然逼真、风吹欲动、栩栩如生;烙绘的人物画素朴典雅、神形兼备、质感逼真、呼之欲出,得到了艺术界高度评价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宋定国老师观其《卧山虎》烙画后称道:“艺韵天成,中华一绝”;加拿大华裔美学博士、着名收藏家黄杰先生对其作品赞道:“鬼斧神工,大雅之物也”。

毋庸置疑,李峰的烙画成于执着。

30多年,李峰创新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烙画技法,在绘画领域强势脱颖而出,开宗立派,独树一帜。其作品自然古朴、素丽典雅,既具中国水墨画之气韵,又具不同于西方油画的独特写实表现力,还给人以浅浮雕的视觉冲击,得到了专家们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完成的《伟人毛泽东》《多难兴邦》《王者之风》等100多幅烙画珍品,有80幅作品被一些单位和个人收藏,他的作品和成就也相继被《人民美术》《中国工艺美术》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审美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烙画从业人员呈倍增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的几百从业者,发展到今天的几万人。自20世纪80年代后,烙画队伍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些喜欢绘画的木工及业余美术爱好者,一些美术院校学生和教师也纷纷投身到烙画领域,其中部分天赋好、绘画水平高的酷爱烙画的人士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如醉如痴地进行着烙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已成为当今烙画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目前烙画艺术因其独有的表现力,不断被人们所认知和追捧,在收藏界出现了一批收藏烙画珍品的收藏家。

李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烙画遇上了大众旅游、文化旅游、互联网+的好时代,他说,他没有理由不跟上时代的步伐,让烙画艺术融入大众旅游时代,走进百姓生活,同时得以传播、传承、兴旺发达。

2017年,李峰来到常德。在李峰看来,常德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烙画在常德大有可为。于是,经人引荐,烙画落户武陵区互联网产业园,做文化产业;入驻常德河街,在古玩城有了烙画展厅。2018年,常德河街旅游商品街开街,又有了烙画的门店。

目前,李峰正在谋划烙画作为旅游商品怎么经营:开发适合大众需求的旅游商品装饰画;也正筹划在常德市征地60至90亩,建中国烙画第一村,作为烙画的研究中心、博物馆、培训中心、创作中心、销售中心,对接常德旅游,打造常德烙画旅游景点,创年产值5亿元的规模(生产基地),借助东盟“一带一路”,让烙画走向世界。李峰说,研发团队、营销团队、创作团队已经具备,也已有投资商对接,正在谋划可研报告,也正在进行点对点的市场调研,争做常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力求做成一个常德文化旅游品牌,竖起一面旗帜,为常德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打造常德旅游文化名城做贡献。

女儿李梓萱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学院,作为烙画的传承人,现正在湖南林科大攻读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试图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发展烙画,走出一条互联网+烙画的发展之路。

人们用火烧热铁条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这便是起初的烙画。烙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颜士昌今年47岁,是颜家烙画第四代传人。聊起颜家的烙画传承,颜士昌侃侃而谈:他的曾祖父带着祖父在河南做生意时,曾祖父跟当时的一个烙画艺人学烙画,后传于祖父颜承祥,而祖父后来又认识了烙画艺人李番之,从他那里学到很多烙画技法。他的父亲颜景兰受到家庭的影响也学会了烙画手艺。

在宿城区双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颜士昌烙画工作室,但见室内的烙画作品琳琅满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气十足的骏马、活灵活现的小鸟……这些烙画都出自中国烙画艺术研究会会员、宿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颜士昌之手。

颜士昌深情地回忆说,他的父亲颜景兰是村里的干部,工作之余以创作烙画、漫画为主。在其父影响下,颜士昌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的夏天,颜士昌的父亲拿一根铁条放在炉火上烧,过一会儿等铁条烧红后,就用它在木板上烙,一会儿功夫,牡丹花上的小蜜蜂呈现在颜士昌面前。这是他的父亲烙画给他的最初印象。此后,他在父亲的指点下以木板为纸,以铁条为笔,模仿父亲在木板上烙画,烙出了一幅幅逼真的小动物。一些邻居看到他烙的小鸟等动物都啧啧称赞。也许正是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浸染,让他与烙画结缘。

1990年,颜士昌考上了石家庄人文艺术学院,圆了他学习绘画艺术的梦想。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夯实了基础。1993年大学毕业后,颜士昌到南关教学仪器厂从事图案设计工作。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如饥似渴地钻研烙画。经过几年学习,他的烙书烙画技艺突飞猛进。他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就和曾任双庄中学教导主任、双庄二中校长的李新泽商量:“咱俩合伙搞创作。”两人一拍即合。颜士昌辞去工作,和李新泽一起创办了宿豫烙书艺术社。起初只是兴趣爱好相同,两人走到了一起,时间长了,他俩创作激情四溢,烙笔飞舞,创作了许多烙画作品。于是,他俩在市区举办了一次烙画作品展览,并邀请当地书画名家前来指导。

经过市场调研,颜士昌认为中、小学对烙书有需求,于是,他创作了许多有关教育内容的名人名句烙书作品,向中小学校进行推销,这是他走向市场捞的第一桶金。名不见经传的颜士昌,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16年,他将宿豫烙书艺术社更名为宿迁市楚云轩烙画艺术有限公司。

2005年9月,北京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颜士昌和李新泽带着他们的烙画作品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博览会。空闲时间,颜士昌就四处观摩,比较别人烙画作品的水平与自己差不多。但是开展的第二天早上,他又到其他的展位观摩,发现新增了一个展位,让他眼前一亮的是,河北郝友友的写实派烙画作品风格与众不同,自成一派,令他羡慕不已。

博览会上,颜士昌被郝友友的烙画作品迷住。只要有空,他就跑到郝友友的摊位旁,与郝友友切磋技艺,虚心向他请教烙画技巧。郝友友被这位年轻人的诚心打动,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把他的技艺传授给颜士昌。

博览会结束后,颜士昌回到宿迁按照郝友友传授的方法,反复揣摩,慢慢摸索、试验。实践了一个月后,颜士昌又带着诸多问题专门前往河北,再次拜访了郝友友,向他取经。他回来后按郝友友教的技法慢慢揣摩、领悟、消化、吸收。后来,这位德艺双馨的郝友友成为中国烙画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在颜士昌的工作室,常见到他全神贯注地手持电烙铁在一块木板上进行创作,用力一点点地移动着手中的烙铁,这样普普通通的木板在他的手里便成了一件做工精美的工艺品。他说,烙画就像厨师炒菜要掌握火候一样,一定要准确把握好烙铁的火候。通过烙铁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铬出具有丰富层次、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由于他对烙铁与明火的巧妙结合加上他娴熟的驾驭能力,无论是山水风光、花鸟动物的泼墨抹染,还是人体与静物的质感肌理,都跃然木板之上,别具韵味。其作品里出神入化地表现人、牛、羊、马、驴等形象。他创作的题材涉猎广泛,农家院里的石磨、老屋,城市里的亭台楼阁等都是他所描绘的对象。他的一些作品,让人看起来是多么的不经意,但是在这背后往往都是他几十年所学的知识慢慢沉淀下来的。

颜士昌从事烙书、烙画的研究、创作,成果丰硕,名声大震。但他仍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耕耘他所爱好的烙画艺术天地。他的烙画作品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作品先后入选《中国艺术人才精品大典》《跨世纪书画家精品集萃》等。多年来,他创作了数百幅具有地方特色的烙画作品,被一些部门作为特色礼品赠送给英、美、德等16个国家及地区的友好人士,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也曾报道过他的事迹。去年,着名电影演员陈凯歌、陈红来到宿迁,他专门为陈红绘制了肖像,受到高度赞誉。2017年,他荣获“宿迁市五一劳动奖章”“十大宿迁工匠”“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称号。

对于未来的烙画创作,颜士昌充满信心。现在人们对烙画的接触和了解比较少,因此,他经常举办烙画讲座,不但介绍理论知识,而且会指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烙画。他高兴地说:“我现在到宿迁市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市实验小学黄河分校和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给学生们开设了烙画体验课,对学生们进行烙画教学,带领他们动手创作,对烙画进行普及与传承。这些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七年了。在社会上,我带出纪前才、董元斌、沈芳等10个徒弟。”他认识到技艺传承的重要性,正准备把有关烙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变成有据可依的教学用书,并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烙画技法技巧资料进行整理,结集出版,把烙画这种艺术推广传承下去。

谈及对烙画传承人的培养,颜士昌笑容满面地说,他的女儿颜颖2017年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一家企业工作,半年后,她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宿迁发展。在近一年时间里,她设计制作了多种烙画工艺品投放市场,多次参与非遗展演,并随其对小学生进行烙画烙书的普及教育与推广。现在有其女儿传承他的技艺,也让他感到些许欣慰。

烙画,宿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烙画又称烫画、烙花、烫花、火笔画,它以高温的铁条在竹木、宣纸、棉布、丝绢等材料上熨出烙痕作画,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代时,烙画达到顶峰。

当下,人们大多用电烙铁创作烙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烙画的材质可以是木材、板材、竹子、棉布、丝绢、宣纸等。浓淡、轻重、虚实、缓急……都要通过烙笔来实现,这不仅需要手艺人对温度、速度和力度有着严格的把控,还需要烙画人有着过硬的绘画功底和强烈的艺术灵感。

烙画,以深褐色或浅褐色为主色调,表现出强烈的水墨韵味,既保持了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清晰秀丽,古朴典雅,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

烙画,也称火绘,在人类所有画种里,历史最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的先民在篝火旁,yrography---烙画,意思是“写作与火”,来自希腊的PUR(火)和GraphOS(写作)。包括古埃及和一些非洲部落,烙画非常直接的满足了人类装饰的天性。那时的人们不仅会用加热的金属进行烙画,所用材质也多样,除了木板,还有莎草纸,麻布,在皮革上,几乎无所不烙。甚至会用到放大镜聚集阳光来烙画。浅色木材如梧桐,椴木,硬木的山毛榉和桦树是最常用的,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烙画在西方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中国在汉朝时,烙画被称为“火针刺绣”。欧洲在维多利亚时代,烙画机的发明,使这种工艺引发广泛的关注,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烙画”这个词出现了。]在第十九世纪末,AlfredSmart发现,水性涂料可应用在烙画上,提高了烙画工艺的表现力,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电热丝烙画机的完善让烙画工艺空前发展,各种烙画物品受到欢迎。在那个时代。烙画还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欧洲,许多地区包括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弗兰德斯,以及阿根廷,美国南部,形成现代烙画艺术。

在国内,我们一般想起烙画,基本上想到的都是葫芦烙画。因为我们平常能看到的烙画,主要体现在葫芦上,即使是在葫芦创作者那里,相对于雕刻或者彩绘等等,烙画这个体裁和技法,也是占了绝对主打的位置。实际上,国内的烙画,也分很多题材和风格。传统工艺除了葫芦,还有宣纸烙画,檀香扇烙画,(胶合)木板烙画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类型。

这里的葫芦烙画作品,基本是获奖作品,可以代表国内较高水平。

传统烙画围绕着工具的改良,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没有电的时代,烙画艺人一般采用油灯加热,就是把铁签子从油灯的火焰中心穿过去,这样保持烙画笔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在介质上烙画。但是画笔的自由度严重受限,而且油烟熏人,对人的眼睛和肺部都有损伤,所以是很艰苦的工艺。有电以后艺人曾经用自己改良的电子用电烙铁烙画,但是沉重,不方便,笔触不够丰富。直到有现代烙画机的出现,烙画才成为识者广泛的艺术。

现代西方的烙画艺术,发展非常完善,主要的介质还是以木质为主。在葫芦上烙画,也不是单纯的只使用这一种单一的工艺。往往结合雕刻和彩绘,纸上和帆布上烙画更是以水彩相辅,效果非常厚实和丰富。

烙画对于西方艺术家来说,实际上就是素描。加彩绘的是淡彩素描。在素描和油画的审美心理的底子下,很自然的追求造型的质感和层次的丰富。

国内的烙画,实际上就是国画,永远都有水墨的思维在里面,所以不是很主动的去追求质感和调子。也因为国画的思维惯性,也不太追求色彩的丰富性。在技法上强调笔触的丰富性,细节的细腻性,在方寸之地特别深入的去探求。可以说,西方的烙画是博的广的,我们的烙画是渊的深的。

素描讲求层次的表现和训练。素描样的调子表现什么样的内容,是顺理成章的。不同的笔触头,也是为了丰富表现力的达到。

先用侧刀开轮廓,然后进入细节整理,西方式的严谨。但是最终都为调子和层次服务。

在葫芦上,烙画即作为整体造型服务的一部分,从未是全部。

这是纸上烙画。

非常清晰最终表现的是什么。国内的烙画,似乎总是在为了烙画而烙画,炫的是技法,对工艺本身津津乐道的结果是,内容反而是第二位的了。

“植物玉”---菩提子仁上的微型烙画。

不同民族的烙画,必然有她不同的风格和工艺技巧,西方的艺术,雄厚而直白,一眼到底。我们的烙画,最终与西方烙画的本质区别,应该来自对自我传统美术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发挥出我们民族精致,内涵深厚的特质,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烙画艺术体系,把老祖宗的东西,玩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

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

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都有生产。

南阳,古称“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先民们已在此创造了远古文明。此后成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吕之国。春秋设宛邑,宛已成冶铁中心、全国五大都会之一。秦置南阳郡。

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成为洛阳陪都,所以南阳史有“南都”“帝乡”之誉。历史上,南阳历为郡府(县)治所,“南据荆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从而为烙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但并无可考证据和史料。据民间传说记载,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说那时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烙花王。

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内开了个门面,方圆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颇高。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南阳民间传说),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盛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俩,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画文化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传至今。关于南阳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间传说很多,此处只举其一。

据志书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在一次吸食鸦片时,烟瘾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随潜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

他的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以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专攻人物;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攻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独领山水之风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品也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当时,南阳城内已有专卖烙画的店铺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恒”筷子铺最为有名,赵星三的四个徒弟成了“福聚恒”的顶梁柱。

“福聚恒”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北京、西安、天津、开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单“福聚恒”一家,店员艺人已发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规模。

除南阳外,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的烙画艺术也都十分活跃,可以说是高手辈出。清代,云南武定县烙画名匠武恬,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画唐代着名画家阎立本的《瀛州古八学士图》,其人物“须、眉、衣褶、剑、履,细若丝粟,而一一生动,巧夺天工。

广东新会画师陈晚于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制火画扇用铁针在扇面上烙画,其中的精品,受到富豪大亨及达官贵人追捧。陈晚传徒给仲衡,此后一直在赵氏家族内传承。如民国初年在世的赵兆铭,能在葵扇上,烙画《竹林七贤》、《东山报喜》等人物和背景复杂的画面。赵的弟弟赵晃,在1960年去世,从事烙画达五十年。赵兆铭的儿子赵元,在广东省新会县也家喻户晓,至今其第五代传人仍在从事火画扇制作。

江苏的苏杭和南京也出现过不少烙画名家,如张友琴、刘锦堂、钱怀瑾、潘三四等。刘锦堂技艺精湛,以扇骨和梳篦为主,擅烫花鸟和仕女;钱怀瑾长于书画,作品以扇骨和笔筒为主,不用打稿,其烙线工细如发丝,擅烙高士人物。钱怀瑾的学生李环卿,也擅烙人物高士图样。改革开放初以烙画闻名的苏州烙画名家龚福琪,就是刘锦堂的学生。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工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花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烙花艺人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改进工艺和工具,从而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中国画常被称为“水墨丹青”,墨色晕染之间,自有一份山长水远的意境和潇洒。然而,有另外一种中国画,全无水墨意趣,却在烟火中生成山水、花鸟、人物,它就是烙画。

从事烙画40年,徐建利觉得,烙画之美,不仅在于它极强的表现力,还在于它的包容,包容各种画风流派,甚至也包容材料的缺陷。他说:“比如在葫芦上画,有时候葫芦本身的瑕疵,恰恰能成为画的一部分,为整幅画添彩。”

1962年生于北京。自幼爱好绘画艺术并对中国山水画进行过认真的学习和钻研,特别是对中国民间艺术情有独钟,对烙画艺术有着深厚的功力。在葫芦上烙的山水画意境悠远,别有情致。2006年参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列入首批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2月授予北京市海淀区首届“文化守卫之星”。2012年12月,作品荣获北京民间艺术金奖。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等。

烙画的历史,几乎可以和水墨画相比,早在秦汉时代已经出现,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落魄时,曾受赠一件烙画葫芦,以为盘缠,发迹之后,大兴烙画,将它作为宫廷艺术之一。不过,相对于水墨画,烙画毕竟是小众艺术,真正有文字记载,则是在清末时代。

徐建利说:“大约是清朝光绪时代,一个住在庙里的秀才,无聊之下用香头在葫芦上烫出画来,不料拿出去后人们争相竞购,一时间烙画蔚然成风。”

烙画可选的材料很多,木板、绢、宣纸等都可以,此外,筷子、家具也都可以烙画。徐建利说:“尤其是过去经济条件不高的时候,人们自己打家具,都是素板,上面也没什么花纹,不少人就请人在上面烙画,又好看又经济。在南方,还有在芭蕉扇上烙画的,也别有趣味。”

如今烙画,都用烙铁,在过去,则多用香头、铜条等,徐建利说:“就和墨分五色一样,烙画的线条,也有浓淡粗细,这样才能成就一幅好画。而且高温留下的焦痕,有一种光泽,这是它独特的美。”

在北京,葫芦做的蛐蛐罐上,是烙画出现最多的地方,葫芦适合烙画,而玩蛐蛐的人,往往非富即贵,最能引领风气,因此烙画也就越传越广。

徐建利说:“葫芦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多的寓意,简单地来说,葫芦的谐音是‘福禄’,同时,葫芦又被历来的儒家、道家学者们所推崇,将它和各种自然人文的道理联系在一起,极具中国文化的特色。现实中,葫芦也是很多人喜欢的玩物摆件,不论是握在手里把玩,还是放在家里装饰,都是很好的选择。”

徐建利从小学习国画,擅长山水,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自学烙画。他说:“一开始纯粹是玩儿,后来进了工厂,在玩具厂工作,负责做模具,有时候做完模具等到生产的空当里,就跑到电工室,那儿有烙铁,用他们的烙铁做烙画,结果挺多人喜欢,有人新打了家具,也会叫我去帮他们在家具上烙画。”

2004年,徐建利离开工厂,开始专门做烙画,他说:“那时候拜了一位烙画的老前辈,他给了我很多指点,告诉我哪里不足,那些年确实进步很快。”

烙画不只是中国的工艺,不少国家都有,但中国烙画更具特色,历史更悠久,且各种技法、题材更加完备。徐建利说:“其实到今天,烙画本身也在融合不同的艺术流派、风格,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艺术进入中国,烙画也吸收了油画、版画、素描等画法,不过仍旧以中国书画为主,工笔,写意都有。可以说它是一个融合性的艺术。”

除了技法,烙画的材料也有很多种,葫芦、木板、宣纸、绢等都可以烙画,徐建利说:“宣纸和绢上最难,稍不小心就烧穿了,但又要有深浅浓淡,所以要非常精细,既要掌控好温度,也要拿捏好力度。”不过,在徐建利看来,这恰恰也是烙画的魅力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够涵盖不同的技法、材料,甚至包容材料本身的缺点。他说:“比如葫芦,一个完美的葫芦当然好,但太难找了,都是千里挑一的,大多数总有各种各样的瑕疵。

做葫芦烙画,当然没办法都去挑那些完美的葫芦,事实上,多数时候拿到一个葫芦,要先看它的特征、大小、形状,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瑕疵,然后想办法让瑕疵成为画的一部分,比如成为一棵树的树瘤。所以说,烙画其实有弥补材料不足的功能,有时候做好了,别人看了,觉得这个瑕疵似乎天然就是为了烙画而生的,没有瑕疵反而不好了。”

铁笔流韵绘丹青,万物板上溢芳香。

以上形容的就是烙画,提到烙画,就不可不提它的领军人物——郝友友。

1975年,郝友友开始接触烙画,至今从事烙画创作已有41年。

他曾在中国美术馆、西安等地办画展。

其作品曾被***、裕仁天皇、法赫德等名人收藏。

只见他把烙铁与木板一经接触就会飘出淡淡青烟,随着“嗞嗞”声,青烟消散,木板上立体轮廓的图案渐渐显露雏形。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是一门传承了千年的艺术,其以火为“墨”,金属为画笔,是我国民间珍贵的稀有画种,堪称“中华一绝”。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郝友友先生经过了多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和改良,使这个古老的画种焕发青春,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被称为中国现代烙画大师。

“事实上,烙画的创作并非易事。”

烙画讲究轻重缓急,深浅浓淡。

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否则功亏一篑。

郝友友对烙画保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烙画传承下去。

“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以一蹴而就,无论过去多少年,我都会把这个艺术传承下去,做就要做好,甚至要做的更好。”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